溯源性,作为一个体外诊断领域的“时髦”词汇,被检验医学人员反复提及。但什么是溯源性,尤其是如何真正能够做到检验结果的溯源,却甚少有清晰的解读。鉴于溯源性概念的火热程度,而行业内外的解读有如此混乱,因此很有必要将此概念正本清源。
溯源性(Traceability)还是量值溯源(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
在述及溯源性概念之前,首先有必要规范其名称。通常称之为“溯源性”的概念是不是能够准确反映这一概念?
在讨论名称规范之前,我们讨论三份文件,一份是来自通用性覆盖全球的标准化组织ISO所制订的《ISO 17511:2003 In vitro diagnostic medical devices — Measurement of quantities in biological samples — 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 of values assigned to calibrators and control materials》,另一份来自事实上的临床实验室“金标准”的制定者CLSI的《EP32-R 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A Report》,最后一份则是援引我国CNAS所制订的《CNAS-CL06 量值溯源要求》。无论是国际上的ISO、CLSI还是国内的CNAS,都没有“简单粗暴”地称之为“溯源性”,还是更为规范地将其称之为“量值溯源(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因为“量值溯源”这个名词更准确地提现出“溯源”是与“量值”挂钩的,离开了“量值”就谈不上“溯源”。所以正本清源,规范的名词应为“量值溯源”。
定性检测结果有无量值溯源?
讨论这一点,我们首先看一段来自于ISO 17511:2003的原文,“The trueness of measurement of a value assigned to a defined quantity of a calibrator or trueness control material, depends on the 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 of the value through an unbroken chain of alternating measurement procedures and measurement standards (calibrators), usually having successively decreasing uncertainties of measurement.”翻译为中文即为,“对校准品或正确度质控品的确定量赋值的测量真实度,依赖于该值的量值溯源, 通过测量程序和测量标准(校准品)交替的不间断比较链,比较链可逐级向上减少测量的不确定度。”
上述句子的关键英文单词为“quantity”,也就是量值溯源关心的有具体数值的定量检测数据。所以正如ISO 17511:2003文件本身的题目,量值溯源是在定量检测生物样本(measurement of quantities in biological samples)中才会涉及到的概念。定性检测由于没有“量(Quantity)”,因此定性检测结果也就根本无从谈起量值溯源。
量值溯源的目的在于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有数据表明,80%医疗决策有赖于临床实验室的检测数据。理论上,即使检测数据来自于不同的检测系统,也应该为临床提供等效的信息,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首先要确保不同检测系统的结果一致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假设某患者首先就诊于某医院的急诊,随后被收治于病房。急诊和住院期间,该患者分别都检测过生化指标,而该院检验科急诊和住院患者的生化样本在不同的检测系统上检测,检验科有责任确保这两种检测系统的结果一致性,否则就会给该患者的临床诊疗带来混乱的信息。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首先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的量值溯源体系。
量值溯源及测量不确定度体系
室内质控品是否需要量值溯源?
室内质控品是无需量值溯源的!室内质控的目的在于评价检测系统的精密度,因此所有的室内质控品,无论是定值质控品还是非定值质控品,无论是厂商配套质控品还是第三方质控品,它们都归属于精密度质控品。ISO 17511:2003提到了几种量值溯源不适用的情况,其中之一为,“control materials intended for intralaboratory quality control purposes and supplied with intervals of suggested acceptable values, each interval obtained by interlaboratory consensus with respect to one specified measurement procedure, and with limiting values that are not metrologically traceable.”此段话翻译为中文即,“用于实验室室内质量的控制物质,此类质控品具有建议的可接受数值区间,此区间由不同的实验室针对某具体测量程序协议制订,其控制限数值无需量值溯源。”很明显,该句子中所指的具有建议的可接受数值区间的室内质控品,就是定值质控品 。
定值质控品无需量值溯源,或许是令人迷惑的一点,但倘若能够彻底理解量值溯源的概念,对这一点就理应释怀。诚然,量值溯源在于“量值”,定值质控品由于提供赋值表,因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定值质控品需要量值溯源。但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这点,假设有某定值质控品,其在罗氏生化上检测ALT得到一个结果为35U/L,该质控品又经贝克曼生化检测ALT结果为40U/L。很显然,该定值质控品在罗氏和贝克曼两套不同的检测系统上得到不同的检测结果,但这与该质控品本身无关。无论对于罗氏生化,还是对于贝克曼生化,定值质控品本身仅仅只是一个被测量物,它的测量结果不取决于自身而是检测系统。因此,无论是35U/L还是40U/L,都有可能不是该定值质控品本身含有的ALT真实值,但这并不影响该定值质控品可以评价罗氏生化和贝克曼生化两套检测系统的精密度。
哪一点是临床实验室实现量值溯源的关键
临床实验室所能到与量值溯源有关的事务如下:①校准品;②检测程序(仪器、试剂等),很显然处于量值溯源更高层级的为校准品,因此校准品是确保临床实验室定量检测结果具备量值溯源的关键。
关于这点在CLSI EP32-R中有过表述,“While the focus of this report is on establishing traceability of manufacturers’ product calibrators, this is likely to be the key element in the traceability of results at the patient bedside performed on bodily fluids from patients.”校准品(Calibrator)是确保量值溯源的关键因素(Key Element)。我们回到“室内质控品是否需要量值溯源”一节中的例子,定值质控品在罗氏生化的测量结果是35U/L,之所以结果是35U/L,完全是经ALT校准品的校准曲线换算得到的。也就是35U/L这个测量结果的关键在于ALT校准品。
定量检测系统离不开校准品以及校准曲线,没有校准品和校准曲线,就没有定量的检测结果。既然临床实验室定量检测结果的量值是来源于校准品和校准曲线,因此校准品自然就是量值溯源的关键因素!
具体实践中,实验室以校准品实现量值溯源需要哪些工作
校准品量值溯源的评估
校准品量值溯源的评估 临床实验室通过校准品实现定量检测结果的量值溯源,前提在于保证其量值可以可靠地传递到待测样本。在这个环节中,由于校准品可能存在基质效应,可能无法可靠地将量值传递到待测样本。有鉴于上述理由,CLSI EP32-R认为临床实验室实现量值溯源的途径在于评估校准品的通用性(Commutability)。评估校准品通用性的实质就是评估校准品的基质效应,CLSI EP32-R文件推荐临床实验室遵循CLSI EP14文件对校准品进行基质效应的评估。
通用校准品的量值溯源
通用校准品:很多中国临床实验室倾向于使用通用校准品,尤其是在生化检测系统中。但是CLSI EP32-R强调如果实验室使用的通用校准品,即使校准品本身采用的是人源基质,必须进行基质效应评估。
为何通用校准品使用的是人源基质,也需要进行基质效应评估?这是其一,基质效应是永恒的;即使采用的是人源基质,也不可完全消除校准品的基质效应。其二,基质效应是相对的;通用校准品分别用在A和B两套检测系统上的基质效应可存在不一致,因此需要分别评估。因此某通用校准品在罗氏生化上使用,需要对其进行基质效应评估。如果该通用质控品在贝克曼生化上使用,必须重新评估基质效应,而不能以罗氏生化的评估结果代替。
总结
总而言之,临床实验室确保量值溯源的关键在于校准品。
厂商在向临床实验室证明自己的校准品具备量值溯源,不仅仅只能说自己的分析物是遵照什么IFCC标准,使用什么SI单位,更重要的是要有材料证实厂商如何构建量值溯源的体系。核心是体系文件,而不是原材料或者单位说明文件。
临床实验室实现量值溯源在于确保校准品的量值能够可靠地传递到待测样本(质控品和患者样本),达到此要求的工作之一在于评估校准品的基质效应。